
第二波沖擊涉及美中兩國在技術問題上慢慢醞釀的冷戰(zhàn)。中美兩國正在未來行業(yè)——人工智能、機器人、5G等——的主導權。美國已將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列入被視作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外國公司保留的“實體名單”。盡管華為獲得了臨時豁免,可以繼續(xù)使用美國的零部件,但特朗普當局近日宣布,它將在這個名單上增加46家華為子公司。
文章認為,第三個主要風險與石油供應有關。盡管最近幾周油價下跌,如果爆發(fā)一場貿易和技術戰(zhàn)引發(fā)的經濟衰退,會抑制能源需求,并降低油價,但美國與伊朗的對抗卻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一旦這場沖突升級為軍事沖突,全球油價就可能飆升,因而引發(fā)經濟衰退,就像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的前幾次中東危機期間發(fā)生的情況一樣。

文章指出,隨著商品、服務、資本、勞動力、信息、數據和技術領域中的貿易日益巴爾干化,全球所有行業(yè)的生產成本都將上升。
此外,貿易戰(zhàn)以及技術的競爭將相互放大。
文章認為,不難想象,當今的局勢可能會導致開放的全球貿易體系發(fā)生全面內爆。因此,問題在于,貨幣和財政政策制定者是否準備好迎接持續(xù),甚至是永久的供應負值沖擊。

文章稱,隨著時間的推移,負面的供應沖擊往往也會變成暫時性的負面需求沖擊。這種沖擊通過抑制消費和資本支出,降低經濟增長和通脹。事實上,在目前情況下,由于這三場潛在沖擊的可能性、嚴重性和持久性存在不確定性,所以美國和全球公司的資本支出受到嚴重抑制。
文章認為,事實上,由于美國、歐洲、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qū)的企業(yè)控制資本支出,全球技術、制造業(yè)和工業(yè)部門已經陷入衰退。這之所以尚未演變成全球衰退的唯一原因,就是私人消費依然強勁。如果這些負面的供應沖擊導致進口商品的價格進一步上漲,那么真實的(剔除通脹因素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長以及消費者的信心都將遭受打擊,因而可能會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